【三鑫名家大讲坛】郭跃辉老师: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
郭跃辉老师: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
三鑫持续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开设“三鑫名家大讲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向的学习型讲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方位打造专业技能过硬、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新学期伊始,三鑫学校特邀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郭跃辉老师作“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主题讲座。
2023年2月2日下午,郭跃辉老师莅临三鑫,作《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专题讲座。三鑫学校校管会领导、学部校长、年级校长及全体教师齐聚报告厅,共同享受知识盛宴。
Part.01 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
讲座上,郭老师用自身读书写作的经历向老师们展示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他说道: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是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他以大量的案例向老师阐述论文写作中应如何“转变思维”,关注论文写作的细节、路径、角度和投稿方式,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写作的契机,以专业阅读为理论基础,研究期刊投稿,聚焦研究,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在郭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坚持!在2009年至2022年间,一共写作了470万字。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与管理》《语文学习》等杂志发表文章180余篇,其中5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讲座上,郭老师以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鼓励大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用笔墨点缀专业成长之路。
讲座最后,黄建军校长进行总结讲话。黄校表示:改变,从写作开始,时光以磨砺,终会发光。今天郭老师的讲座精彩接地气,有理念指导,又重实操方法,更令人敬佩其钻研、执着的精神。当一个好老师,要永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学习是应对风险的最好保障。三鑫管理人员要带头推动阅读和写作,致力于打造一支“学习型、成长型”队伍。
Part.02 观后有感
1、海洋年级周忠敏校长
郭老师的主题讲座满满的干货,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
难得的是这种触手可及会反作用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研究文本,研究设计,研究课堂,把这些研究透了再写文章,得益的不只是写作,还有教学。可以说今天这堂讲座是郭老师送给三鑫新学期关于“巧干”的一份厚礼。
叹服郭老师的勤奋与坚持,也很喜欢郭老师不为诙谐而生成的幽默诙谐。
我们的教学行为本身这么值得研究,能成为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我们是不是有长吁一口气的感觉,是不是觉得写作离我们很近很近?
郭老师说,他正在做一个电子文档,整理自己的文章,用不同颜色标出已发表还是在排版或者未发表。他戏谑地称我们就不用了,但我觉得给自己先建一个Excel表格吧,想办法先填进去几行,慢慢地去变颜色。
郭老师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我们何苦在熙熙攘攘的平凡道路上你推我搡呢,走那条不拥挤的道路吧。
2、李明海老师
郭老师的讲座我是带着笑听完的,也记了三四页的笔记。“豫北闲人”嘛,河南老乡(我老家湖北襄阳跟河南交界,语言相通,故有老乡的亲切感)。郭老师有着河南人共同的质朴、认真、开阔和骨子里的那份幽默。诚诚恳恳,不事张扬,非常用心。对理论的热爱,对课堂的痴迷,让人仰视又羡慕。却又很贴心,对教师投稿的提醒和建议,也都是我个人所经历过的,那些寂寞,心酸,期盼和喜悦,我记忆犹新。我似乎从这个下午,才看到理论的可爱和美好,甚至你努力过却终于失败的课堂,也可以诞生出成功的论文,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开心地读起来、教起来、写起来呢?
一边听着,一边也在回顾和检视自己。——咱们也都算是有故事的人啦。
“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如郭老师所言,我们的笔触可以开阔一些,随笔,读书,读文,教研等。因为有写作的推动,会促使我们去不断地感受、思考和表达。
“写作是老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手段”。郭老师列举了读书、写作、锻炼、背诗四个方面。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我觉得这些手段是真的好。我是在老家的乡村小学教书的八年里,背了很多东西,《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因为真喜欢,就又找了《续古文观止》《清明观止》以及明清小品文等来背过,默过。那时候乡村小学早读,我就是捏一个黑色皮革封面小开本《古文观止》,学生读,我就背那些。也写了篇文章,《一个教师的早读》,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上的。这几年带学生,我还跟他们共同背过《琵琶行》《长恨歌》那些的。
郭老师提到“聚焦研究”这个概念,我也很认同。我写节气八年,前年应雪菊老师邀请做一个面向全市的专题讲座,顺便做过一个统计,在这八年期间我发表的文章是107篇,其中大多都是与节气相关的。从去年国庆节三鑫“写吧”成立,一开始为了完成写作任务,就挑了近年来做的那些实践活动来写,接连不断地,写了12篇,其中国家级发表两篇,省级发表两篇,市级发表两篇。
对理论的热爱和执著,是郭老师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也一直是我个人的一个短板,过去常常会拿一些借口,不愿意去啃那些大部头的理论书。今年第一期《师道》杂志上,我发表了一篇关于实践活动的论文《看见孩子 聚焦成长》,该杂志主编李淳老师就直言我“不擅长论文”,我相当认可,也真惭愧。
关于发表,郭老师把自己的成败得失全盘托出了。是的,要多写,要朝着十分之一用稿的概率去准备。我的实践活动文字,一般都是写出来后先给《班主任之友》,可能是因为栏目要求并不完全符合,其中4篇到三审或四审退稿,只有一篇到了最后的“编审会讨论”阶段,这都是正常的。
投稿要研究报刊栏目,这是一定的。现在一些大刊都有电子版的,读起来很方便,我寒假是翻完了去年一年的《中国教育报》周五的“课程”栏目的。再有,像《中国教师报》,我从编辑的朋友圈里看到了编辑做过的直播,对栏目投稿的细节和要求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去年托管服务结束的那个中午,我去桥头村的玻璃书屋喝咖啡,还跟编辑老师聊了好久。
感谢郭老师,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初春的下午,把读书和写作的种种曲折和美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一个老师,有一方讲台,当一个写作者,有一支笔在手中,是怎样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3、姚广娜老师
责任•幸福•智慧——听郭老师讲座有感
2月2日下午,我非常荣幸地聆听了来自郭跃辉老师的精彩讲座,他的讲座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时常举一些具体例子,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地吸引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我领悟了一些有助于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感受颇多。
首先郭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了一种责任感与紧迫感。
曾经有一个教育者说过:“教育始终应该是一个付出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和享受的过程!”郭老师无疑是这个理论的最佳践行者,他爱读书,爱教育,也享受着研读的过程。“名师是写出来的”“用语言文字记录学生故事,是一笔巨大宝贵的财富”“一个人能坚持写作,他就能坚持做任何事情”……这些言语精粹有力,让我钦佩不已;他每一年的一百多篇文章,二十多万字书稿,坚持背诗,对杜甫诗集的执着喜爱……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也感受到了自己同为教育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我们一线老师就是坚持读书、写课、学习、更新、实践。
其次郭老师的讲座让我体会到了幸福感。
教书育人需要激情和爱,教师真的很需要幸福的阳光。但幸福需要能力。郭老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跟他共事,应该是幸福的;做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今天的我有幸学习了他关于论文写作的一应秘诀,也很幸福……
最后郭老师的讲座让我学习到了智慧。
要让他人感到幸福,仅仅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方法和智慧。那么郭老师的智慧是天生的吗?不是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他的工作跟我们比起来更繁重,但是他却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写作,这是我们远远不如他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缺少智慧的所在。他的智慧就在于他们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这种幸福。这种执着写作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培训已经结束,但是我的兴致仍然很高。我学到了如何在自己最擅长的一线课堂上找素材,写文章,怎样去坚持……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把这次学习到的知识积极运用,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读书学习,切实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管理自己的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真正做一位智慧的、幸福的教师!
4、傅春妮老师
行而有思,思而写远。——听郭跃辉老师讲座有感
郭老师在讲座里给了我们一个写论文的启示:可以“写课”,以“课例写作”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
课例,是我们老师触手可及的东西。面对课例时,我们可以尝试聚焦研究,而非广撒网,聚焦一个小点但又系统性地展开。这正好让我想起上学期那半途而废的关于“素材对写作帮助”的探讨。“素材”和“写作”涉及的范围都很广,自己的探索就像是天马行空。若现在再拾起来,我会试着缩小范围,聚焦于校园的素材,置于写景的作文中,这样我的思路就更清晰了,探讨也应该会更深入。探讨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记录,往往这个记录就是论文最开始的模样。记录是比较随性的,它可能会出现缺乏创新或理论依据不充分等问题。而面对问题,我们不该逃避,缺乏创新我们就多关注前沿学术动态寻找灵感;理论依据不充分,就加强专业阅读,学习理论。作为老师的我们,常思,爱读,善研,坚持记录,论文写作的契机也许就在这无形之中形成了。
5、吴晓鹏老师
改变,从写作开始。——听郭跃辉老师讲座有感
金虎辞旧岁,玉兔送春来。春至百花香,万事喜迎门。2023年2月2日,全体三鑫人以饱满的热情回到了熟悉又热爱的岗位上,整装待发,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三鑫学校一直将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有师德情怀,有教学方法,有教研能力的优秀教师。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郭跃辉老师,他为三鑫人带来了一份新年知识大餐——《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
郭跃辉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高级教师。他主持过中山市重点课题2项,广东省初中语文专项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三项。出版《还原文本》书籍一部,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与管理》《语文学习》等杂志发表文章180余篇,其中5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惊人的成绩彰显出郭老师厚积薄发的精神。同时,郭老师也是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的创始人,2021年我有幸加入写作组,认识了郭老师和写作组的家人们。在我眼中,郭老师是一个管理有方法,专业有方向,做人有温度的“大家长”。
在讲座开始,郭老师诠释了自己对写作的感悟并分享了写作对教师的重要性。首先,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写课堂随笔、听课随笔、读书随笔、读文随笔和教学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思考与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其次,写作是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写作,他就能坚持做任何事情。“当写不下去的时候,再往前走两步。” 他经常这样鼓励写作组成员。在写作组时,每当我写不出论文的时候,都是靠郭老师的话推动着我往前走,写论文并非易事,每月一篇更是难上加难,但在郭老师的鼓励下,我也能坚持完成。再次,写作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益教师心理成长以及保障生命成长的有效途径。
接着,郭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提醒老师们,一线教师的论文写作一定要“转变思维”。郭老师通过举例,手把手地传授老师们非常实用而且接地气的修改论文的方法,例如,如何对论文的标题进行修改,如何聚焦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何为论文寻找理论依据等。他强调,教师一定要摒弃经验堆砌型写作,从“写经验”转变为“写课”,践行“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的理念,真正进行以“课例写作”为基础的论文写作,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那么,教师可以写的课例都有哪些呢?郭老师将一线教师写作课例分为两个部分,基本课例和拓展课例。基本课例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拓展课例包括:课标理念阐释类、教师理论实践类、教学方法运用类和素养能力培养类。拓展课例的四种论文是每个学期郭老师要求写作组完成的四种论文形式,每个月完成一篇并在小组内打磨。还记得刚加入写作组时,我完全不清楚应该写些什么,对于教学理论更是一窍不通,自己前几篇的论文都是文字堆积的产物,完全不知所云。当时,郭老师对新成员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他的鼓励下,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这个新手“小白”也顺利完成了一年的写作任务。
专业阅读是文章写作的活水之源。郭老师也对写作组的成员布置了读书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各自的读书任务,并完成读书随笔。郭老师说,“一个人走,走着走着就累了;一群人一起走,就不会觉得累。”郭老师鼓励老师们多储备论文,研究期刊,积极投稿。他分享自己被拒稿的经历,鼓励老师们要敢于尝试,但要谨防受骗,拒绝学术不端的行为。
郭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从理论上讲,任何一节课都可以写成3篇教学课例类型的论文。每学期进行两次这样的写作,一年便可以产生12篇教学课例类的文章,坚持五年便有60篇课例。无论是功利意义上的名利收获,还是非功利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实现,都会很有价值的。如果这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你是否愿意尝试这零成本的投资呢?郭老师以一句话结束了今天的讲座,他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如果成功道路并不拥挤,你是否愿意再走两步去感受一下呢?
6、宗小妹老师
郭老师今天的讲座诠释了对语文的热爱,对课堂的理解,对写作的追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台上的郭老师向我们输出了大量的精神食粮,我和周围的老师都非常认真地聆听并记录着笔记。偶尔会被郭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逗笑。郭老师列举了一些修改的真实案例,从选题、写作手法、文献等环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帮助老师们梳理思路,激发了老师们的写作热情。他对论文写作的指导言简意赅,用了很多总结性框架帮助老师们拓展思路,他通过一篇篇教学设计指导老师们如何将一篇简单的教学设计变成一篇优质的论文。让我更深刻的明白论文其实来源于我们的课堂,写作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
以前觉得写论文是极其高深的事儿,但听完今天的培训,我明白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准方向,懂得创新,守住自己的课堂,坚持阅读和撰写反思,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提升,专业成长看得见!
7、吴琼老师
听哥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郭跃辉老师讲座有感
“郭哥”是认识郭跃辉的人对他的昵称。他自己也这么叫。虚岁四十,和我基本同岁。但是别人笔耕不辍,勤恳钻研,发表论文无数,还带领并帮扶一帮有志青年实现专业路上、心理路上、生命成长路上的“共同富裕”,我却是个论文小白,在近乎躺平的世界里蝇营狗苟,哪敢以“哥”相称?这无异于冒犯。于我而言,应该叫“郭爷”“郭神”“郭圣”更贴切。
可今天,我从拜读公众号上的文字,进阶为近距离聆听郭爷耳提面命般的教诲,那种喷涌而出的激动心情,从我潮红般的面颊、始终前倾的坐姿以及奋笔疾书的手,可以窥探得出。
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像一部个人的成长自传,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为我这样的论文小白,描绘出一幅“我也可操作”的未来蓝图。他的每一句话,像寺庙禅院里敲击在木鱼身上的笃笃脆响,颇有一种“暮鼓晨钟”启智开悟的意境。
每一个音都能在我心弦上找到共振的频率,每一个朴素又精妙的句子,都是我隐约明白、无比认同,却未能履践,更别说坚持的至真道理。可惜的是,在我真正领悟到这些道理的至简又至丰时,我已是不惑之年。我没有在可利用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所以我未能成为时间的朋友,而是一个偷窃者,一个挥霍者。我挥霍到不惑的年纪,可我反而更迷惑了。
然而郭哥不会。
他是和时间做了朋友的。两个小时的报告,浓缩了他十多年工作甚至生活的常态:那些常人无法理解的冷板凳,他坐住了;那看似苦行僧一般的写作路,他走下来,还走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宽敞。这是时间给予深耕者的馈赠。时间对他开始变得慷慨甚至仁慈,因为他曾用无数原本可以躺平的夜晚或放纵的闲暇狠狠地“虐”自己,严苛到“常人无法理解,更别说忍受”的程度。所以,那些日渐丰硕的论文发表量,以及他传授一笔论文生意经时轻描淡写说出的“很容易”“很简单”,都是时间这位公平的朋友,开始展现它的公平与慷慨——让勤奋又能坚持的人,在多数人觉得痛苦、觉得艰难的领域里,如鱼得水,自得其乐。
更让我钦佩的是,一人受益的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开始呼朋唤友,他把自己和文字和书籍、和理论和思想的嬉戏玩耍,凝结成经验甚至方法,无条件地教给教学一线上的年轻老师们。晓鹏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她不止一次地跟我慨叹:郭哥的写作组是一个超级神奇的团队。它能让你忍受头发掉光的痛苦,又一边享受被虐后自我成长的幸福。
我被这满满两小时的干货洗脑,脑海里自动播放单曲循环的旋律,歌词扑棱棱跃入脑海,是眼前这位身型略微发福,但内心仍似少年的人给我的勉励:如果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
是呀,既然懂了,就大胆去做吧!
这是近距离视角下的郭哥给予我的启示。
我不禁好奇,为什么我又敢称郭哥了呢?是我单方面认为我读懂了他的话,还是我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写课!写课!写课!
朴素的道理记一生:坚持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总是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