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内容

【闪光学子】获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录取的三鑫人罗伟逻:先做“人”,再成为“人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202210311615251992.Jpeg

 罗伟逻 Henry 

三鑫国际部2022届毕业生

获帝国理工学院(2022年QS排名全球大学排名第七)生物医学专业、伦敦大学学院(2022年QS排名全球大学排名第八)生物医学专业、伦敦大学学院自然科学专业录取


在三鑫国际部里,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罗伟逻,从初中开始,优秀的成绩就让他“家喻户晓”。毕业季中,罗伟逻以总分8分的雅思成绩,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进阶数学全A*的A-Level成绩申请到了G5名校帝国理工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1]。但罗伟逻的优秀绝不止成绩优异,他积极组织或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出色的表现也让他获得傲人的成绩。

[1] 雅思满分9分,一般学校申请要求为6.5分,剑桥大学申请要求为7.5分;A-Level考试成绩为等级制,其中A*为最高等级。

202210311615255863.Jpeg

掐指一算,今年已经是罗伟逻在三鑫国际部的第七个年头了。在这七年间他是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的,又是如何思考自己的收获与未来的?以下为罗伟逻同学的自述。


 学习是旅程 

 而非终点与目标 

可能和很多人想象当中的不同,我不是那种下苦功学习的人。我比较随性、散漫,甚至有时候比较懒(当然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觉得我之所以学习成绩好,可能是因为我有内在的驱动力与激励。也就是说做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可或者奖励,是旅程,而非终点与目标。

就拿学英语来说吧,我记得高中之后有小说阅读课,一学期读完一本小说。我往往是小说刚发下来两周就全部读完了,因为我非常好奇英文母语者会怎样表达某个概念或者说某句话,如果我看到好的表达会感到惊奇:原来还可以这样说。

这种对文字“锱铢必较”的态度还让我之后加入了一个字幕组,从事字幕翻译。这事费力不讨好,但我还是乐在其中,因为推敲斟酌词句的过程能学到很多东西,非常有意思。

202210311615258547.Jpeg

202210311615255664.Jpeg

罗伟逻与同学在课后探讨


当然我也有感觉到压力的时候,比如考A-Level。这考试不像AP,它动辄就要考一两个月,数十场,评分也严格。比较难忘的是高二的时候我们同学几个人在广州租了几间房,考了一两个月的试,每天复习,互相考知识点。

在考完化学的时候,不知道谁突然对起了答案,让我难过了好久:那道题好多分啊,要是我当时写成那样就好了。然后我就不停地在心里计算着可能失掉的分数,很想穿越回去改答案,躺在床上睡觉时也想。煎熬等待了几个月,终于出分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与平时的模拟相去不远。

高三的时候面对的挑战更大,因为疫情,我不得不在一个考试季考完三门完整的A-Level,一共14场,要考两个多月。更难受的是,有些同学该考的都已经考完了,有些已经拿到offer(录取),没有了高二那种互相帮助一起努力的氛围,反而是毕业季之风大为盛行,就感觉我是一个驻边留守的人一样。但后来还是挺过来了,都拿到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喜悦或是困难 

 终会过去 

申请大学,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对我来说更多是个过程。我只申请了三所英国的大学,帝国理工和UCL(伦敦大学学院)的录取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剑桥的申请就比较遗憾了,我申请的专业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需要笔试。我犯了一个可能谁都不会犯的错误:考试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细分为数学板块和生物板块,我直接把生物部分整整二十道题全部跳过了,此事已经不是马虎二字可以概括的了,我至今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尽管如此,我还是拿到了面试邀请,我感觉和教授聊得还是很愉快的,可能笔试成绩好一点录取就有了,真的是命中无缘。

这些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做不到完美,总是会留有遗憾。也许在当时觉得很糟糕,但事后会发现还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句话总是给我以鼓励:This too shall pass.(一切都会过去。)

我很喜欢这句带点佛家意味的话,一想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心里就会比较平静:考到了好成绩、好大学,它给你的喜悦也是短暂的;遇到困难,它带来的折磨也终将过去。


 最可爱的人 

我从初一起就在国际部,今年已是第七年。如果要让我说出一件最难忘的事,我还真说不出来。七年都是一些琐碎的记忆片段,拼凑在一起构成了我完整的回忆。

我初中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班主任“纵容”我在班级的一整面墙上模仿梵高画了一副《星空》,可惜那面墙已经被评比板报挡住了。我喜欢弹琴,以前每天中午不论风吹雨打都会去山下的琴房练琴,于是我经常会看见三鑫校园不常见的一面:平日都是人头攒动,一片喧闹的景象,可中午却是空无一人,万籁俱寂。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我撑着一把伞,校园里烟雨朦胧,不得不说还是很有诗意的。

还有一个快乐源泉就是打乒乓球,以前是吃完午饭和晚饭,就和朋友冲回去和小学生抢台子,也经常和老师跑到体育馆打球。搞了两次乒乓球社,都不了了之了。

202210311615258323.Jpeg

高一家长会上师生与家长合照


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每人身上都有一些特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对我的最珍贵的帮助反而不是学习上的,而是人生上的。比如我的英语老师Tracy和生物老师李帆很关心我,她们告诉我学会拒绝的重要性,让我逐渐脱离讨好型人格;我还尤其感谢我的班主任蔡老师,她是那个最辛苦的人,虽然对于申请的一些事情她也不是全然了解,但是她对于我的申请真的非常上心,为我搜寻信息与资料,给我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士大夫的精神;我们的校长Ray也算是我的导师,跟他的几次长谈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的同学们是我的榜样,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豁达、勤奋、专注,与一种乐天派的精神。


 发现“另一个我”

校内外的活动也参加了不少,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学校组织英语比赛,我很享受配音的过程。我们配了一个《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感觉“另一个我”被释放出来了,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还有一点戏剧性,这属于是我舒适圈之外的东西了;而且正是在不断的磨合与练习中,我感觉我们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变强了。

这一点我在参加商赛的时候也体会到了:为了一个presentation(展示),我们团队的所有人在一个酒店的房间里排演、改稿,而我就是负责这件事情的。经过一晚上的排练,我们第二天拿了presentation的最佳奖项,那个时刻我还真的有点成就感:我在学校虽然一直承担着班长的职务,但是我自知我没有那种别人与生俱来的领导力,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觉我还是能领导团队做出点事情的。

202210311615251092.Jpeg

参加校内英语演讲比赛

202210311615252916.Jpeg

在美国蒙诺中学参加SEED夏令营

202210311615255161.Jpeg

参加线上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大赛

202210311615255350.Jpeg

参加NHSDLC美式辩论赛


我还参加过几次NHSDLC的美式英语辩论赛,有全国的,有地区的。辩论丝毫不比跑马拉松或者军训轻松,因为它太消耗脑力了,一天要打六七场比赛,一天下来头晕脑胀。我在这些比赛中感受到了人的参差。这不是妄自菲薄,但是当我看着一些人辩论的时候,他们在闪闪发光,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将来可能就是我们之中的政治家、决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

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在学校,我可能就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但是放在全国或是世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罗过河”

我最终选择的专业是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的分支。我觉得这门学科既谦卑,又自负。生命与智慧不过只是演化的结果,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智慧、衰老、死亡等终极问题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是我们的无奈;但是科学使我们逐渐接近真相,逐渐掌握主动权。我想,人类的健康、衰老与死亡、意识与智慧这些终极问题对我来说总是迷人的。我也不求知道一切,但是我想知道更多。

202210311615251159.Jpeg

罗伟逻在进行主题为“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的演讲,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到现场聆听


在国际部我学习了心理学,这算是意外之喜,因为感觉心理学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我以后也许会研究神经科学,也许我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大脑与人类意识的种种玄妙之处做出点贡献。

读完本科后,我可能会继续深造,从事科研。虽然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劝退“天坑”的声音,但是我觉得这东西就像小马过河,不试一试是不知道合不合适的。至于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好,也许我机缘巧合之下入坑了一个新方向呢?


 先做“人”,

 再成为“人才”

我觉得教育要先培养一个“人”,再培养“人才”。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广泛涉猎,哪怕学的是理科,我也不能忽视人文精神。就拿“人类”这一复杂话题来说,只从生命科学角度去看待人类是片面的,但如果知道更多有关于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的知识,你至少会有更多的视角。我觉得特别是从事科学,没有完善的世界观和伦理观是可怕的,世界可能会变成《人类简史》预言的样子。所以我喜欢看各种书以装备头脑:文学、社科、科学、历史。我也喜欢艺术,我喜欢弹钢琴、听音乐。喜欢去音乐厅听交响乐和钢琴独奏,尤其喜欢马勒和勃拉姆斯。

202210311615250927.Jpeg

2018年毕业典礼上,罗伟逻现场演奏了钢琴曲《钟》

202210311615252578.Jpeg

202210311615255777.Jpeg

日常生活中,罗伟逻喜欢看展览、听音乐(供图:罗伟逻)


有一段时间我们国际部晚自习之前那段时间会放一部电视剧,叫《觉醒年代》,里面有段话让我记忆深刻。那是辜鸿铭先生有关于中国人精神的演讲,里面提到的“温良”二字,让我醍醐灌顶。我想成为一个温良的人,和善、中庸、坚韧。不管做什么事,要有同理心,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会想象我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我希望自己是个温良的学者形象,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贡献;如果没有选择这条路,我也希望能够自洽、快乐。再抱有一点奢望就是,我希望能成为一个通才,像达芬奇那样的人物。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多读书,而且要多非功利性地读书。

[打印文章] [收藏本页]